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高一5班 馬春月 指導老師張瀟玉
“我要成為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的人,像一顆樹,根深深地扎進泥土里,枝杈努力伸向天空,活得堅韌而自由。”
--------題記
午后,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射在我的書桌上,溫柔而俏皮地在我身上披了一層暖色的衣裳,盡管已是嚴冬,那溫暖的光線卻讓我有些慵懶起來。
手指劃向書頁中的那句“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我不禁為琦君老人70年的人生體驗而感動。無論是骨肉分離的淚、憐子之情的淚,還是生命奮斗的艱辛之淚、不為一己悲歡的慈悲與無私的淚,它們都使我們眼睛更清澈,使我們心靈更明凈與溫厚。
我想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有溫度的人——一生中不管經歷什么,都保持著一份清明的心境,一顆溫厚的善心。
想起了《一個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經歷過二戰,呆過戰俘營,妻女遇難,家園廢失,兒子最后也陣亡……人生中最不可失去的溫馨被戰爭摧毀的時候,讓我很觸動的不是戰爭的殘酷,而是索科洛夫那顆柔軟而溫厚的心。他雖歷經磨難,失去親人、家園,帶著心靈永久的創傷,卻在第一次遇到凡尼亞就溫柔地領養了這個被戰爭遺棄的孩子,用全部的愛陪著凡尼亞堅韌地活著,那樣一個飽經滄桑的人散發出的是人性中最美的善。人世間還有什么比暖至人心的善更能給人力量和希望?
記得“最美媽媽”吳菊萍的事跡被報道時,記者問她為何會有勇氣去接住那從高樓墜下的小孩。或許記者是想探知到一些更為崇高的想法和動機以期來做更為有效的宣傳,但這位媽媽只是淳樸地說了一句“我那個時候什么都來不及想就去接了”,記者聽了會覺得有些不夠,多方去引導希望能聽到更多的想法,但我卻因為這簡單的一句話感動了——人世間還有什么比出于本能的善舉更純粹,更能暖至人心?
我總是很感懷自己所處的時代,總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也總想把自己的這份感懷傳達給更多的人。如楊絳女士一樣,在那樣一個悲哀的時代,她的文筆卻鮮少有對社會尖銳的批判,有的只是對生活幽默而又詼諧的描寫,以及對平凡人生活的暖暖揭示。她筆下的老王讓那樣一個冰冷的時代突然有了人的溫度。那是人性的善,它存在于廣大世界蕓蕓眾生之中,只是很多人被表象蒙蔽了善的眼睛,我們需要保持住的是那份對生活的清明。
或許我沒有杜甫那樣一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懷,但我可以學著他去擁有這樣一顆炙熱的心,他的詩文捂熱了那個時代和他一樣貧寒而不得志的讀書人的心,也激勵了像我一樣渴望做個有溫度的人的心。
人們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我想,只要能時刻捕捉到生活中的善,并身體力行地將此傳達,我的心定會是清明如水,溫暖如陽春。
這善或許只需要是別人饑餓時我遞出的一塊面包,別人傷心時我給予的一個擁抱,一個微笑……